变荒山为“宝地”,高桥镇写好茨竹坪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 要闻 - 大关新闻网

变荒山为“宝地”,高桥镇写好茨竹坪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时间:2023-11-20 16:46:59    来源:大关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沈朝相
2019年,大关县高桥镇新开村茨竹坪村民小组整组易地搬迁靖安12户47人。如何利用好易迁“三块地”以及当地连片的原生筇竹林资源,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成了镇党委政府和新开村党总支亟待破解的难题。

2.基地现状图 (2).jpg

依托县委政府“百里筇竹产业带”发展机遇,围绕“出门就是竹,放眼能望竹,伸手可摸竹,振兴就靠竹”的发展目标,镇村组积极行动,采取党组织+村集体经济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大力发展筇竹产业盘活易迁“三块地”,将茨竹坪打造成筇竹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建成生物多样性科研示范基地,变荒山为“宝地”、为“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有效带动易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增收、能致富。

集体公司,实施组织化。新开村党总支采取党建引路、集体经济公司牵头,深入靖安上门入户,逐家逐户逐人征求意见,召开群众会,讲政策、讲机遇、讲发展,经过多轮面对面协商,终于打消群众层层顾虑,最终成功将闲置的1000多亩地顺利流转。在全镇乃至全县成为率先流转易迁“三块地”的示范。

新开村竹笋初加工厂紧张加工中.jpg

合作联社,种植标准化。合作社科学选定筇竹品种,采取挖机标准化打塘,人工标准化种植、精细化抚育。撸起袖子加油干!党员干部示范带头参与种植,实行党员联系指导并种植“责任地”,带领群众一起种。火热朝天的标准化种植筇竹行动拉开大幕。经过3个多月的艰苦努力,易迁“三块地”全部种上了筇竹,荒山有了绿茵。

4.基地筇竹近照.jpg

专家培训,管护专业化。新开村积极争取和整合各类资源,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干部群众外出木杆学习,积极邀请董文渊教授、科技特团专家到种植地块开展现场培训,县镇村党员干部发挥“土专家、田秀才”作用积极带动群众落实管护措施,严格实施产业网格化管理、责任到人。坚持“以自然修复为主、以人工修复为辅、人与自然共同发展”原则,在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科学栽种、科学抚育。通过专业化的管护,新开村茨竹坪筇竹示范基地成为了高桥镇党员实践锻炼基地和竹产业发展培训实践基地。

7.董文渊教授到基地培训筇竹抚育技术.jpg

县镇联动,发展规模化。立足茨竹坪筇竹示范基地,着眼盘活原生筇竹林长远发展,镇党委政府积极向县委政府、县林草局汇报争取,将原生4万多亩筇竹林分批实施集中连片低效林改造。在加强人畜破坏管理的同时强化专业精细抚育,实现了原生筇竹林和人工种植筇竹发展万亩集中连片。

科技支撑,示范科技化。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协调资金项目,成功将新开村茨竹坪筇竹示范基地纳入“生物多样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混交珙桐、红枫、七叶树、黄柏等经济林木,打造筇竹产业核心区。同时,整合资金项目,配套完善采笋路等基础设施,实现筇竹示范种植基地变生物多样性基地变筇竹科研基地。

利益联结,增收制度化。新开村党总支将群众增收保障以制度化固定下来。一是流转土地租金实现稳定增收。二是入股合作社参与分红实现红利增收。收益分配上,农户占比40%,合作社占比55%,集体公司占比5%。三是参与种植管护、采笋、加工等务工方式实现就业增收。

卖笋群众获得收入.jpg

通过4年的努力,茨竹坪易迁“三块地”成功建成新开村筇竹产业示范基地,完成人工集中连片种植筇竹1000亩,同时混交珙桐、红枫、七叶树、黄柏等经济林木400亩16800株。2021年建设采笋道2.562公里,2022年通过实施筇竹低效林改造和原始天然林保护,动员周边群众就近务工,修复基地筇竹林40000亩,实现增收47万元。2023年春季实现茨竹坪原始林+人工种植林采笋48吨,实现农户增收59万元;投资120万元建成新开村竹笋加工厂并投入使用,实现开业“开门红”。

向搬迁群众分红1.jpg

乘着大关县委政府大力发展筇竹产业的东风,高桥镇党委政府和新开村党总支成功盘活了茨竹坪易迁户的“三块地”,为促进易迁群众等群体的持续、稳定增收夯实了产业基础,也极大地激发了内生动力。

法治守护你我他 禁毒防艾靠大家.jpg修改效能革命.gif

通讯员:沈朝相

编辑:张华

责编:潘海燕

编审:徐靖

扫描屏幕下方的二维码,了解更多大关资讯。

二维码.jpg

主管:中共大关县委宣传部     主办:大关县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870-3040153     投稿邮箱:dgxxwzx@163.com

滇ICP备案号:12004977号-1